中核集團成功研制我國首個固體陣列反中微子探測原理裝置
發布時間:2023-02-24 信息來源:
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在《求是》刊發的署名文章《堅持創新發展 全面建設核工業強國》一文中強調,加強核工業基礎研究,建設一批先進研究堆和大科學裝置,全面提升基礎科研能力。勇闖核科技創新“無人區”,在核能深空、深海應用等方面加大研發力度,更好地支撐國家戰略實施和人類科技探索。
宇宙中有一種神奇的粒子,可以通過反應堆運行釋放。雖然它們數量龐大,但反中微子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質量非常輕,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多數會“逃離”反應堆堆芯,探測難度極大,號稱宇宙“隱形人”。
探尋它們的蹤跡,可以推測反應堆的運行狀態、熱功率以及燃料組分。原子能院近日研制出的一款探測原理裝置,就為我們尋找宇宙“隱形人”提供了可能。
這是國內首個固體陣列反電子中微子(簡稱反中微子)探測原理裝置,關鍵指標達國際同類裝置水平,可應用于探測裂變反應堆釋放出的反中微子,是對中微子探測技術應用的初步探索,為后續建造更大規模陣列的探測器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及其反粒子共有6種,反應堆釋放出的是其中之一——反中微子。反應堆在運行過程中,燃料會持續裂變,其裂變產物多為不穩定核素,平均每發生6次貝塔衰變后,會產生6個反中微子。一個熱功率為1GW(百萬千瓦)的反應堆每秒釋放出的反中微子數目約為2×1020個。
固體陣列反中微子探測原理裝置
監測反應堆反中微子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推薦的核保障技術之一,可以推測反應堆的運行狀態、熱功率以及燃料組分等,固體陣列反中微子探測器是國際上中微子探測技術應用研究的熱門方向,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原子能院核技術綜合研究所項目團隊在國內首次開展了固體陣列反中微子探測裝置的系統性研究,通過能量、時間符合測量,大大降低了本底計數,解決了高本底計數下的小概率事件探測的難題。此外,團隊還研發了多路信號觸發與數據獲取系統,以及用于驗證反中微子事件甄別能力的多通道任意幅度-時間分布信號發生系統。
該項目隸屬原子能院長期基礎研究專項,未來,項目團隊將繼續擴大陣列規模,改進探測器結構,對中微子探測過程中的本底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建立精細物理模型,進一步降低本底并提高探測效率。(原子能院)